
热敏灸是通过悬灸找到热敏腧穴,施以特定手法激发艾灸得气,达到腧穴的个体化消敏灸量,显著提高疗效的一种传承创新灸法,2015年获得国家科技进步奖二等奖。其形成历经了36年的探索。
基于临床 源于经典
要弘扬灸法,必须明确灸法的核心是什么。
发现现象
起初,团队深入临床,观察与验证古籍文献记载的“火气远达”“一团火气通入肠至胸”“当觉气下砻砻然如流水状”等灸疗热感现象,发现多数疗效好的患者会出现特殊的灸感反应,即深部热、远部热等特殊灸感。
这些特殊感觉有一个共性,就是对艾热产生小刺激大反应,具有“敏”的特征,我们称之为灸疗热敏现象。这一灸疗热敏现象与古人描述的“火气远达”等灸疗热感现象非常一致,包括透热、扩热、传热、局部不(微)热远部热、表面不(微)热深部热、非热觉6类。
灸疗热敏现象的“敏”,是指施灸部位对热的敏感,表现为热的感受面增大或强度增强。如悬灸上印堂治疗过敏性鼻炎,常出现热感扩散至前额部,或出现热流沿鼻梁下行至鼻根部,几次治疗后鼻塞、流涕等症状明显改善;如悬灸膝眼穴,常出现热流渗透膝关节腔内,或出现热感扩散至整个膝关节,几次治疗后膝关节疼痛、肿胀明显缓解。
认识规律
笔者普查了神经系统、运动系统、消化系统、呼吸系统、生殖系统等20种病症患者后发现,艾灸时患者都能不同程度产生上述灸疗热敏现象。尤其以寒证、湿证、瘀证、虚证患者居多,急性病和慢性病均可出现,出现率高达70%以上。疾病好转后出现率下降至15%左右。痊愈后这种灸疗热敏现象消失。健康人出现率仅10%。
不同病症产生热敏现象的位点高发区不同。对周围性面神经麻痹、三叉神经痛、颈椎病等14种病症、540例患者进行临床观察显示,艾灸热敏位点激发经气传导的出现率达94%,艾灸非热敏位点的经气传导出现率仅约23.5%。以上结果表明,灸疗热敏现象的出现具有普遍性,与疾病状态高度相关。
引发矛盾
然而,进一步的研究却发现了一个理论与临床的巨大矛盾。以肌筋膜疼痛综合征、支气管哮喘等7种疾病患者为研究对象,将469个热敏穴位与经穴作对比研究显示,热敏位点随病情变化而动态变化,动态的热敏位点与部位固定的经穴重合率仅48.76%,与压痛点的重合率也仅为34.75%。这表明热敏位点与经穴位置并不完全重合,而且具有动态性。
上述临床观察的结果表明,产生灸疗热敏现象的“位点”具有位置“动态”“旁开”的特征,与经穴、奇穴、阿是穴的位置并不完全重合。因此在临床上会出现刻意灸准穴位常常不如歪打正着。如刻意灸准中脘穴,患者觉得仅仅中脘穴皮肤局部热、表面热,而无意中灸偏了中脘穴,患者立刻感觉艾热钻进上腹部,胃脘温暖舒适。现有的穴位理论与临床实践发生了矛盾。
求证经典
《灵枢·九针十二原》所述,“所言节者,神气之所游行出入也,非皮肉筋骨也”。这说明穴位不是指分布在人体躯体的皮肉筋骨等固化的有形结构,也不具有固定不变的位置属性,而是人体神气(正气)调控的具有“游、行、出、入”特征的动态的功能部位。
如何精准定穴位?《灵枢·背腧》论述:“欲得而验之,按其处,应在中而痛解,乃其腧也。”说明穴位之处的敏感性不同,对外界刺激会产生一种特殊感应。《灵枢·五邪》通过临床病案的例举再次论述腧穴的上述特征:“咳动肩背,取之膺中外腧……以手疾按之,快然,乃刺之……”说明腧穴位置必须每次经过“以手疾按之”的探查才能找准及穴位具有“按之快然”的敏感特征。
通过对《黄帝内经》的研读,团队认识了腧穴的原始内涵,即腧穴是敏化状态的、动态的、与疾病状态相关的、对外界刺激会产生特殊感应的体表功能位点,而不是一个固定的、静止的体表位点。
守正创新,推广应用
基于以上发现,笔者及团队创立了“探敏定位”和“消敏定量”的高效得气的热敏灸新技术。
首先,探敏定位,辨敏施灸。“探敏定位”是以经穴部位作为热敏腧穴的高发区域,采用艾热在该穴区探查,当悬灸至某一部位出现一种以上热敏现象时,该部位就是热敏腧穴的准确位置。在此基础上,以出现非热觉的热敏穴位、热觉灸感经过或直达病变部位的热敏穴以及较强热敏灸感的热敏穴位为首选,“辨敏施灸”。
其次,灸敏得气,敏消量足。如何把热敏态腧穴灸出得气,如何得气快、得气强、得气后效应长,这些问题是疗效的又一关键因素。对灸温、灸法的研究揭示了温控施灸及动静手法结合施灸是提高得气效率的关键因素。对灸疗过程中灸时与得气的相关性进行的大样本、多中心临床研究,揭示了灸时、得气发生发展的得气激发前期、得气传导期、得气消退期等3个时相变化的规律。
得气激发前期大约是10~15分钟;从艾灸开始至得气传导期结束,平均为40~50分钟,达到这个施灸时间,艾灸疗效明显提高;此后是得气消退期,得气传导消退后继续施灸,疗效也无增加。
目前,热敏灸技术已在脊柱关节肌肉痛症,过敏性病症,瘫症,功能性胃肠病症,前列腺病症,宫寒性病症,皮肤病痒症,小儿病症,肿瘤化放疗、手术后正气虚证,亚健康等方面形成了显著的疗效优势。(陈日新 江西中医药大学)
稿件来源:中国中医药报
稿件链接:http://www.cntcm.com.cn/news.html?aid=278723
部门审核:徐道富
责任编辑:余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