记者 欧阳苗
中医“弓乙学派”掌门人郭强中又火了。
月初,一首他作词作曲演唱的《阳明路56号》在江中校友朋友圈里疯狂转发,获点赞无数。
“谁还记得党家巷的味道,谁还尝过二楼的鲶鱼哟……”,朗朗上口的歌词承载了很多人的大学故事,唤醒了很多人的校园记忆,“我是98级的,这首歌是写给20周年同学聚会的,所以取名《阳明路56号》”,郭强中笑着说。
郭强中的五年大学生活是在老校区(阳明路56号)度过的,“追思江中,感怀青葱”,他第一时间把歌曲发到了朋友圈,表达对母校的怀念和感恩。
开专栏、写歌曲、写博客、上电视、下海创业,郭强中在“网红”医生路上高歌猛进,吸粉无数,“本质上还是为人民服务的”,郭强中强调,“我的本业还是医生,并不是说不做中医,而是换个角度做中医。”
用他的话说,这叫殊途同归。
“其实国粹中医可以很时髦”
“一个医生的能力有限,即便我每天看100个病人,一年也就3万多病人,而且老百姓到医院求医问药很盲目的,对医学知识的掌握,对医生的了解程度几乎都是空白”,进入广东省中医院从业十年后,副主任中医师郭强中发现生活从一开始的每天看“很多很多的”病人,演变成了每天看“越来越多”的病人,出诊、手术、查房占据了他生活的大部分时光,但是全年无休带来的中医科普效果依然微弱。
“三甲医院工作非常忙碌,患者非常多,经常要求加号看门诊,医生基本是供不应求。加上医院也有一定的门诊、科研任务,就造成医生被迫要加快工作步伐,导致医患往往没有充分沟通,医患之间逐渐产生不信任感。这个问题曾经也困扰着我。”郭强中回忆。
于是,他慢慢不再被动接受找上门来的媒体,反而积极主动投身网络科普,在报纸上开专栏、写博客、做微信公众号、上电台电视台录节目,用各种“时髦”的方式不遗余力地开展中医知识科普。
体制内像他这样“不务正业”的人很少,“三甲医院工作非常忙碌,接诊、门诊、科研任务都很繁重,本职工作都应接不暇,很少人去搞科普。”刚开始,郭强中心里其实并没有底,不知道到底能不能从当前的医患困境中另辟一条蹊径。
结果,他意外地红了!当看到病人来问诊时从包里掏出一张折叠得四四方方的报纸,一摊开竟是自己的专栏科普文章,或是点亮手机屏幕秀出他的科普文章以及在电视上做科普节目的截屏来问:“郭医生,我就开这个方子行不行”,这让他喜上心头。
“面诊毕竟时间有限,你不厌其烦地科普,可能病人转个身又忘记了”,但是一开始的无心插柳,竟带来了科普传播的裂变效应。郭强中越来越倾向于用老百姓喜闻乐见的方式去传播、传递中医养生、保健、日常疾病治疗的建议,他觉得这是医疗衍生出来的功能,其现实意义甚至大过发SCI。
从事“时髦”科普三四年后,郭强中越来越体会到互联网+医疗带来的神奇化学反应。他打了个比方,“一个公众号,如果有十万粉丝,10%的阅读率,就有一万人看到你的作品,再加上多平台转发,其影响力一直被低估了”,相比传统的医院面诊,郭强中觉得如果发了一个中医科普贴“热”了,可能有数以万计的点击量,这个传播普及中医知识的力量难以估量。
他给自己的定位是“中医知识的传播者和创新者”。在他的设想中,这场大众传播的实验,试验方法上除了紧扣互联网思维,还要用接地气的花样繁多的实验载体来普及中医知识,也许还要结合线上线下探索“互联网+中医”模式。
2016年春节前的某一天,想创作一首属于中医学的歌的想法浮上郭强中的心头。事实上,给“我们自己”写一首歌的念头一直在他心中萦绕不去,记忆中除了周杰伦的《本草纲目》,与中医学相关的歌曲一直处在“失声”状态。
“寂寞传统的中医学太需要一首歌来振奋士气了!”
“麻黄汤中用桂枝,杏仁甘草四般施。桂枝汤治太阳风,芍药甘草姜枣同。小青龙汤最有功,风寒束表饮停胸,大承气汤用硝黄,配伍枳补泻力强……”脱下白大褂的郭强中背起吉他,几乎一气呵成地创作出了《奔跑吧,中医!》。
这首歌不仅唱出了中医人的困惑和忧虑,也唱出了中医人的激情和斗志,歌中用大量中医基础理论的名词,如四诊八纲、阴阳五行、表里营卫、气血津液,串起了一首富含中医文化气息、又很有韵律和节奏的欢快乐曲,为了不重复,在第二段又串联了《中药学》和《方剂学》的一些核心概念名词,如四气五味、君臣佐使、性味归经、丸散膏丹等。
接地气的词曲一下撞进了同行的胸怀,在广东省中医院的同事圈子里引起了高度的情感共鸣,互联网再次展现传播魔力,歌曲飞速在网上传唱开来,在土豆、腾讯、虾米等平台播放量超过了五万次。不少同行表示,很希望这首歌能够被拍成电视剧或者电影,因为歌曲是时下中医师集体的现实映照,有活泼的市井气。
郭强中火速晋升“网红”行列。
“开头的一段RAP选自古代著名经方的歌诀,我选了四句押韵进行串编,用动感的节奏去演绎,大家一下子就眼前一亮,原来中医还可以这么活泼。”郭强中对自己的作品很满意。
“其实中医也可以很时髦的。”郭强中笑着说,长久以来在公众心中,早已形成对中医的刻板印象,而他就是要做吃螃蟹的人,率先“发声”,告诉世界中医有无限可能。
“之乎者也,不一定每个人都听得懂,那就没办法把文化传承下去了,把深奥的、很难让大家理解记忆的东西跟时尚结合起来,让大家能听得懂,能够传播就是很好的弘扬。”研究生导师夏纪严高度点赞郭强中的尝试。
这并不是郭强中第一次写歌,在这之前,他曾写过《医学生の歌》,劝导自己带教的研究生们努力学习。
当然,这更不是他最后一次写歌。事实上,郭强中最近一直处在歌曲“高产”状态,先后推出《张仲景》、《针灸范儿》、《大医精诚》等中医歌曲,首首爆款。
随着中医歌曲的广泛传唱和微信公众号上的文章大受欢迎,郭强中觉得辞职投身到中医通俗化传播中去更有意义。
“踩着坑不断前行才是创业之道”
“因为有了互联网,看病就不仅仅局限在医院里,你可以随时线上挂号随时线上问诊,甚至远程医疗也可以通过互联网实现,这极大地拉近了医患距离”,在郭强中看来,互联网+医疗是破解看病难困局的一剂良方,“网红”经历让他自信对互联网以及中医未来发展趋势的了解,萌生下海之意。
儿科患者增多,儿科医生奇缺,更激发了他的创业兴致。他告诉记者:“儿童的诊断治疗需要轻柔细致,还需要耐心和细致地交流,这些优质服务在很多三甲医院内是实现不了的。”
郭强中最终选择了走出体制“下海”,目光锁定在儿童中医的蓝海。
“深耕中医垂直领域,紧扣儿童主题,定位是儿童主题的中高端中医馆,主要为3—12岁儿童以及女性提供中医诊断和治疗服务,将小儿推拿、按摩、针灸、足浴等传统治疗方案集纳于一体”,在郭强中的设想中,作为“互联网+中医”领域的入局者,医馆在运营上应该有两大特色:一是采用游乐场式卡通装修风格,通过环境和场景化降低孩子就医的抵触感,尊重孩子感受和认知;二是依托互联网实现电子档案,在线预约,线下看诊,线上复诊,走“互联网+中医”的创新发展道路。
恰逢其时的是,国内中医诊所的开办也迎来了政策红利。根据《中医药发展战略规划纲要(2016-2030年)》中“放宽中医药服务准入”的规定,“对举办中医诊所的,将依法实施备案制管理”。这意味着,长期以来掣肘民营资本进入中医领域的许可制门槛正式消除。
“充分重视人文关怀,从候诊到接诊到治疗一条龙都是一种美好的体验,这既是市场的需求,也是卫生医疗发展的方向”,郭强中更深的考虑是,只有这样才会让小患者们对中医产生热爱、信任和理解。 “那么当他逐渐长大的时候,当初洒下的中医星星之火才能逐渐成燎原之势,长大成年后依然对中医心怀感恩,一直念念不忘当初看过的中医,这就是我们需要做的”,在他看来,真真切切地站在患者的角度提供合理医疗服务,又能够让患者提升问诊舒适度,才是未来医疗的发展方向。
遗憾的是,创业之路并非一路凯歌,他遭遇了很多的困难和挫折,医馆蓝图也没能开花结果,但正如他那首歌《我们的路》所唱的那样:“一次次站起来,一次次困难一次次向前捱……”。
“创业岂能一帆风顺,太顺利反而成长的不扎实,就该多经历摔打,这才是创业的精髓”,郭强中摔倒了,马上就站起来了。
首战失利的空当里,郭强中不急不躁,写歌看书,在他看来,当初从舒适区走出来,就没抱着“一战成名”的想法。
“跌倒不可怕,可怕的是站不起来,没有强大的内心做后盾,创业之路走不好也走不远,只有踩着坑不断前行才是正确之道”,郭强中目光坚毅地谈起了下一步打算成立“强中医疗集团”,依然深耕互联网+中医,“这是个富矿,但是挖不挖得到,什么时候能深挖一笔确实存在不确定性”。
“白话伤寒论”
无论是穿上白大褂接诊治病还是穿上朋克服创词作曲,郭强中都深知无论哪条路,内修心法提高医疗水平永远是核心。
2015年,由人民军医出版社出版发行的68万字的郭强中个人学术专著《白话讲伤寒》1部甫一问世,就迎来业界的广泛关注和赞誉。
这本书耗费了郭强中八年光阴,三易其稿,可谓呕心沥血之作。书中创新地提出“弓乙图”理论,运用该理论能够将脏腑辨证、六经辨证、八纲辨证融为一体,并且融合了易经、河洛、太极、阴阳五行等各类中国源文化符号的核心思想,包罗万象又简明扼要,是对中医辨证理论的继承与发扬,也是对《伤寒论》研究的新贡献。
国医大师邓铁涛教授为该书题词,国医大师朱良春教授和国医大师禤国维教授指导修改。
国医大师禤国维教授更是高度评价该书:“弓乙图的出现为中医基础理论的发展注入了新的活力,也为《伤寒论》的研究提供了新的视角,作者以弓乙图为纵贯线来串讲六经各篇确有创新独到之处,值得一读!”
“这是老一辈的中医大师对晚辈的支持,希望通过我这个中医后生的工作,能够引导更多的后辈投入到钻研经典中来”,几位国医大师的关注让郭强中自感更有责任和义务精耕此书,为中医药事业后继有人铺平道路。
最让郭强中动容的是,当他把初稿送到国医大师朱良春教授手上时,朱老的视力已经很弱,但他依然戴上厚厚的眼镜逐字逐句地研读,在一些他认为不妥的地方做了标记并且把修改意见详细地写在了信纸上,“密密麻麻、满满当当的写了三整页,既有修改意见还有对我的嘱托”,朱良春教授的严谨勤勉深深触动了与他非亲非故的郭强中,让他受益匪浅。
“朱老的话言犹在耳,他曾经说过这个书一定要特别慎重,要仔细修改,仔细打磨,不能随意出版,因为它如果是错误的东西流传出去就很有可能会引导大家往一个错误的方向走,可能会造成不应该有的一些临床后果,所以每一个字都应该字斟句酌,认认真真地修改和完善,仔细地思考”,为了不辱使命,不负托付,郭强中沉下心来,花费了大半年时间,把书稿从头到尾完完整整地修改了一遍。
8年前,郭强中开始创作此书的初衷竟是为了应付一篇博士作业,“是为了吐槽张仲景老先生的书太晦涩难懂了”,郭强中有些不好意思地谈起了往事。
但是在完成过程中,他意外地发现《伤寒论》虽条目只有398条,但是注解却众说纷纭,“翻开一本书是这么解释的,翻开另外一本书又是另外一个说法”,这勾起了郭强中强烈的好奇心,后来看的书越多,翻的注解越多,就一头扎进入了研究伤寒论的领域,走上了自己来叙述和解释的一条路。
但是,研读经典历来都不是中医领域的显学,所以道路长且崎岖,“每一句每一条都反复的推敲琢磨,反复的思索考证”,这牺牲了郭强中几乎所有的休息时间,完全进入了一种“无昏昏之事,无赫赫之功”的“疯癫”状态,这个过程像打通了郭强中的“任督二脉”,让他的理论深度,临床水平乃至理解整个中医基础理论学说的框架都有了突飞猛进的进步。
“研究伤寒论等中医经典著作不知从什么时候从显学变成了偏学,好像没人愿意花心思去研究这个东西,觉得学教材就够了”。
可是经典被束之高阁,那何来存在之意,中医又如何一代一代传承下去,避免青黄不接的尴尬?
郭强中一语道破了当下学习中医的顽症。“想学开方必须学伤寒论呐,要学基础理论必须去读懂黄帝内经”,经此一战,他彻底摈弃了之前的学习“肤浅”论。
至于书中提出的独创性“弓乙图”理论是否得到学界一致认可倒不是郭强中特别在意的事情,他认为中医包含的文化知识太丰富了,相比“一言堂”,他更希望这套理论能引发学界的关注和讨论,“你想想,这会是一个多么如火如荼、欣欣向荣的场面”。
“匹夫有责!你把这个理讲清楚了,逻辑梳理清楚了,思维理顺了,层次搞明白了,那么后来者就能站在你的基础上又前进一步,这就是不断地更新不断地进步,否则大家都在黑灯瞎火里乱撞,也不知道前景和方向,那才可怕”。
各大电商平台数据显示,这本大家都能看得懂的伤寒入门书早已售罄了。
“出版社提出过意见,可能在年底或者是明年初会再版”,书一售而空,读者反馈有书在侧再来研读经典容易多了,这让郭强中深信远方并不远。
(责任编辑:欧阳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