记者 韩慧玲
2011年12月4日,对口支援西部高校工作十周年总结表彰大会在北京召开。会上,教育部隆重表彰了39个典型经验集体和164名突出贡献个人。江西中医药大学被授予“对口支援西部高校工作十周年典型经验集体”称号,而两度援藏的药学院教师刘勇,则被授予“突出贡献个人”称号!
|
刘勇获“对口支援西部高校工作十周年突出贡献个人”称号。 |
义不容辞的援藏先锋
谈起自己的两次援藏,刘勇笑着回忆道:“任务来得很突然。”
2007年8月,新学期即将开学之际,已经做好新学期教学准备工作的刘勇突然接到药学院领导的电话:“刘老师,今年学校和西藏藏医学院签署了合作办学协议。现在急需一位老师过去带教药用植物学。我们考虑您比较适合这项工作,您能接下这个任务吗?”
这个突然的电话让刘勇有些猝不及防,他提出考虑一下。其实电话的内容是让刘勇兴奋的,因为,去号称世界“第三极”的西藏雪域高原学习探寻当地的医药文化,一直是刘勇的夙愿。但他有点顾虑,就是孩子正在准备高考,恰是需要家人多陪伴、多关心的时候。此时选择离家进藏,对作为父亲的刘勇而言,心里自然有愧。辗转反侧、深思熟虑了一晚后,刘勇最后的答复是:“我去!”
答应入藏后,刘勇又立马接到了西藏医学院的电话,因为教学安排有变,希望他尽早前往西藏开始工作。原本的10天准备时间变成了不足一周。当大家看着下飞机后脸色苍白脚步虚浮的刘勇,都以为是高原反应导致的不适时,没有人知道刘勇其实有恐高症。
带着对家人的挂念和歉意,带着身体的不适,刘勇开始了自己在这片雪域高原上的辛勤工作。半年后,当他带着大家的不舍和祝福离藏返昌时,他没有想到,自己和这片神奇土地的缘分并未结束。
2008年8月,同样是开学前夕,刘勇再次接到领导电话:“刘老师,由于今年我们安排援藏的老师家中临时有事无法前往,藏医学院那边马上要开学了,急需老师过去。现在时间紧急,我们希望您能再去西藏带教半年,行吗?”
这次的电话不仅让刘勇惊讶,也遭到了刘勇家人更为激烈的反对。因为一年前的西藏之行,给刘勇的身体造成了明显的损耗,身体尚未调整恢复,现在又要再次进藏,刘勇的家人无论如何也放心不下了。但最终,刘勇还是不顾家人的担心与反对,义无反顾地踏上了二次进藏的路途。
爱草药胜过爱自己的“狂人”
被问及为何愿意置自身健康于不顾,坚持完成两次援藏工作时,刘勇的回答是:“因为我对药用植物的研究充满了兴趣,我认为这是一件非常有意义的事情。我觉得有意义的事情,就会对它充满热情。”
第一次进藏的当晚,恐高症和高原反应的“双面夹击”让刘勇非常难受,简易落后的居住条件更是加剧了这一痛苦。刘勇却坚持着“只要自己能扛过去的问题坚决不麻烦他人”的原则,愣是没有惊扰任何人。第二天负责援藏工作的领导来看望刘勇时,问刘勇有什么需要和要求可以尽管提。刘勇的要求却是:“我希望您下午能安排个人带我到附近生长草药的地方看看。”
刘勇的要求让大家都吃了一惊,因为尚未摆脱高原反应的刘勇明显需要的是休息静养。“当时大家都觉得我太疯狂了,但我实在是抑制不住心中的兴奋和激动,非常迫切地想要尽快开始了解当地的野生藏药资源。”
在自己的执着要求下,身体尚未恢复的刘勇进藏第二天就在西藏医学院附近的山上开始了探寻。但过度的疲劳和不适让刘勇的身体很快就无法支撑。他被要求卧床休养,足足一周才逐渐恢复。
“恢复”后的刘勇更加“疯狂”。带教、讲学的工作已十分繁重,可但凡有些时间,刘勇就会开始翻山越岭地寻找。越是珍稀的药用植物就越不可能生长在坦途,一直生活在平原地区的刘勇却毫不在意,拉萨、林芝、日喀则的山岭中,都留下过他奔波且专注的身影。两次援藏共一年的时间里,刘勇个人共采集了精华藏药材近200种。遗憾的是,全部的藏药标本在托运回昌的过程中,全部丢失。
过度的辛劳和对高原环境的不适,不可避免地对刘勇的身体产生着日积月累的损耗。谈及此事,刘勇仍是淡然一笑并不在意。只有在说起丢失的藏药标本时,温和从容的刘勇才无法抑制心中的惋惜和痛心,不住地叹息道:“太可惜了,太可惜了,这是没有办法弥补的遗憾呀!”
|
野外藏药资源考察。 |
民族医药文化交流的使者
如果说义不容辞、奔走不息,源于刘勇对药用植物研究发自内心的热爱,那么兢兢业业、帮扶带教,用一年时间便让援藏帮扶工作得以开花结果,那更是因为刘勇心中一份始终牢记的使命:让中医药文化和藏医药文化能够更好的相互融合,相互促进。
刚到藏医学院,刘勇便发现,这里无论是老师还是学生,对传统中医药文化的了解都非常有限,再加上地域、语言、文化上的差异,如何让当地师生增进对中医药文化的了解,促进民族医药文化的交流与繁荣,成为刘勇重要的工作。
在西藏藏医学院教学和交流过程中,刘勇找出各类中药的图片将其与相类似的藏药进行对比说明;同时,从藏医药文献中找出各类例证进行辅助教学,加以阐释说明。方法看似简单,但对刘勇而言,工作的难度和强度都是巨大的。他必须先阅读大量的藏医药相关典籍,进而结合自己的中医药文化知识,梳理出两者间的差异与关联,并借助一个个知识点转换成当地师生能够接受的内容。
所以在做老师的同时,刘勇也做了学生。他到处借阅藏医药典籍潜心研究,也常常去找当地藏医聊天请教。尽心尽力的付出自然能换得显著的回报。刘勇两次援藏带教的两位年轻老师都迅速成长为能够独挡一面的骨干教师,耐心、细致且专业的刘勇老师也成为了藏医学院师生们交口称赞的对象:“江西中医学院(现为江西中医药大学)给我们派的这位刘老师实在是太好了,太厉害了!我们感激呀!”
致力于传播中医药文化,促进民族医药文化交流融合的同时,刘勇还积极尝试将更为先进现代的医药研究方式方法带到藏医学院,以此促进藏医藏药学的发展。在刘勇看来,药用植物学和藏药鉴定学是实验性很强的学科,可当时藏医学院这方面的条件十分落后,大家意识也非常淡薄,仅有的实验器材便是显微镜。刘勇明白,不改变这一现状,藏医学院药用植物学科定难有发展和突破。为此,他开始联系领导、积极申请;各方动员,增强意识;东奔西走,筹备完善。就这样,藏药植物学实验室终于建立了起来。“第一次上藏药植物学实验课的时候,学生们可开心了,都争先恐后的,哈哈!”忆及此,刘勇也忍不住露出了满足的笑容。
|
刘勇在藏药种植基地考察。 |
“我只是一个从事药用植物研究且热爱这一研究的人。两次援藏的经历,让我体会到了藏医药的博大精深,她同样是我国传统医药文化宝库中的一颗璀璨明珠。我只是希望能尽自己的绵薄之力,多发掘出这个宝库的宝藏,让她可以和中医药文化互相辉映,闪现更令人注目、惊叹的光辉。”
“那么,如果以后还需要您第三次援藏的话,您还会愿意去吗?”
“只要我的身体还能支撑得住,我自然会去,一定会去!”
中药材,经过蒸、炒、炙、煅、烧、研、挫等繁复的炮制手法,剥离了艳丽的外在,留下的是祛病除疾、救人济世的品性。
药香清雅无华,一如人之初心!
后记:完成两次援藏任务之后的刘勇,作为江西中医药大学定点帮扶贫困村工作组成员,依然在学校的帮扶点——江西萍乡市湘东区东桥镇中院村的山林、田间、地头,忙碌奔波着……